今日重阳,取这样的标题,是为了蹭叶嘉莹先生的热点,记录先生传奇一生的文学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于2020年10月16日在全国上映。整部影片深沉辽阔,意蕴悠长,先生一生坎坷,却在古诗词的大美中寻得渊默、宁静的诗心,并用这诗心,感染着无数渴求美好的灵魂。
“她是白发的先生,她是诗词的女儿,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,传播者,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。
尽管已经95岁高龄,却毫无衰老和疲惫之态,甚至在舌灿莲花的讲述中,愈见松风朗月般的坚毅身影。”
重阳前夕,小编带领白帆文学社和一派新闻社几位社员去看望一位老教师,今日的这篇推送“弄花香满衣”,先给大家介绍的同样是一位96岁高龄、热爱古典诗词的语文教师,她是百年附中第一批特级教师,数十年前,她选择走上讲台,口中的诗酒唐宋,一讲便是半生。
青山未老,松香久住
——记附中首批特级教师王曼筠
白帆文学社社长 1919班戴宜珊
教育如同一场温暖的修行,教育者则似薪火接续的递棒人。优秀的教师能引领学生奋发成才,更能树立一所学校的教育新风。今年九十六岁高龄的语文教师王曼筠,就是这样一位特别优秀的教师。九旬长者,附中首批特级教师,金庸的大学同学(中央政治大学)……她的身上,有太多传奇。
结缘附中情无悔
王曼筠于1963年调入我校工作,缘结附中,一往情深。
据王老师回忆,在附中工作时,她的居所离校遥远。然而王老师极少准时下班,宁可错过末班车,她也总要等到最后一个学生离校后才放心地回家。数十年如一日,王老师的默默坚守,是对附中始终如一的爱。
年岁已高,王老师说话很慢,言语也有些支离。但一说到附中,她的眼神尽是深情。那闪亮似含泪的眸波中,满满的都是对附中的爱。她记不清今年自己是96岁还是97岁,却能完整地回忆起几十年前带着学生在附中的大樟树下读书的故事。“我记得附中的樟树,过去夏天的时候,我最喜欢带学生们坐在樟树下面读书,樟树很繁盛,给人遮阴,孩子们也很喜欢……”
附中的百年老樟枝叶繁盛,亭亭如盖,为同学们遮风挡雨,陪同学们度过岁岁春秋。王老师不正如这老樟!伸开双翼,护我们从风雨中展翅,目送我们飞向浩渺蓝天。心在附中,深情以奉,王老师对附中情真意切,令人动容。
耕耘半生心若雪
耕耘半生
素心若雪
数十年前,她选择走上讲台,口中的诗酒唐宋,一讲便是半生。
王老师获得的荣誉无数,她却从不在意,访谈过程中提到“特级教师”的称号,她总是摆摆手说,谈不上。她的淡泊,用她自己的诗句来说,是“漫步芳郊天地阔,人间物我两忘情”。她的沉静,是精心侍弄后明艳窗台的三角梅,是退休后笔耕不辍的智慧成果,是始终置于床头的一两本诗集……
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,试问还有几人有这样的“素心”?又或者说,“初心”?沉不住气的浮躁之风,如暗藤蒺藜一般,于人未觉之时,将许多人的“初心”侵蚀得斑驳。淡泊沉静是其一,摘得果实后不骄不躁、依然淡泊沉静,则是更高一层境界。
当学生问及耕耘半生何来动力时,王老师没有列出条条。“只是这么干了”——短短几个字,瞬间击中了我。她是那样敬业,义无反顾,不问西东。她的责任感,从她的荣誉和学生们对她的高度评价中,我们得以窥见一二;从她轻描淡写的描述和极为自谦的话语中,我们亦能深切感受到。教育工作,除了知识的传授,更是灵魂的塑造。“经师易遇,人师难遇。”奉授书为本业,付全心以育人,数十年如一日;耕耘半生,素心若雪——
王老师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为师典范。
书香盛处寻春风
挥毫洒墨
风韵不减
她坚持阅读,诗意盈室,书香绕堂;她常常练字,挥毫洒墨,风韵不减。
最打动人的,是这样一幅情形:
王老师接过一本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》,深邃的眸色在那一瞬间闪烁出明亮的光。她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,手指温柔地摩挲着封面,看向那书,仿佛在看珍贝。
老人视力惊人,一口气,迅速念出了封面的文字。书名,编者,出版社……翻页过来,参考文献、序言……她读得相当仔细,不错过任何一个字。
读到书中的唐诗时,王老师神色 难平。语速越来越快,声调越来越顿挫——这诗文一定是深深印刻在心,否则怎会那样流畅?叫人如何敢相信,眼前之人,已近百岁?
念出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,她一声慨叹;读到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”,她颤声反复念了好几遍;“漫卷诗书喜欲狂”,她的语调都轻快起来……
一首首读过,王老师仿佛回到了青春,又好像穿越盛唐。她读得起劲,全然忘记了旁边的人。我们欲上前询问,奈何问题重复了好几遍,也没能将王老师的思绪拉回来。她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那独属于她的只有诗的世界。那一片天地,从唐宋跨越千年,孕育、润泽这颗诗心……我相信,那一刻,她的灵魂与诗发生了共鸣,融为了一体。
王老师专心、仔细、沉浸地读着,耳不听周遭杂音,眼不见左右杂色,全心只在那一本爱不释手的书卷上。
这一幕,我曾向许多人描述,听者无一不被她撼动。那是一种怎样的做学问的态度?那是多么炽烈的爱?她的灵魂,应已超越这喧嚣尘世,清澈、宁静、洁灵。这才是学习该有的样子。王老师,以自身为范,给我们上了一课。
不论霓虹星辉满空,亦或黄芦苦竹绕宅,若问春风,应往书香盛处。
人生行者洒清辉
和风霁月
一路芬芳
王老师年近期颐,还有着青春少年的精气神。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?
王老师没有说,但她所为的,本身就是一种回答。
学习对王老师来说,是该做的事,是喜欢的事。王老师奋斗了一辈子,年轻时学习就很刻苦,老来也未曾停止学习。就在前两年,王老师还日日阅读,常常习字,兴起时,拈几行字句成诗,闲心处,和三两古韵下酒。王老师一生著作等身,硕果丰实,成绩斐然,荣誉累累,但更令人感叹的,是她清雅出尘的精神境界。她真真正正践行了“终生学习”。
王老师一生都在路上。年轻时她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在教学研究上,如今仍在坚持读书。尽管一路已经采摘到无数丰硕的果实,她依然未曾满足,眼底始终只有远方红日,脚步从未停歇。
沿着这条通往冰心的路,王老师一路求索前行,一路洒下清辉。斯人若明月,皎皎令我们向往,引我们前进。
教师,便是以东风化雨之情,春泥护花之意,培育人类的花朵,绘制灿烂的明天。在教育的园中,百花齐放离不开培育者爱的奉献,硕果累累也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。王曼筠老师育成桃李吐艳,更树立了园丁的标杆。她的品格与精神,早已成为附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,指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临别时,王老师留下寄语:
“多读书,读好书”,最质朴也最衷心的希望。对王老师,是“舒胸展臂神弥健,吐故纳新智益清”,对我们,亦当是学海无涯、学无止境。
我们更应向这位长者学习。王老师的风采,是附中一抹绚丽的虹,明亮,温暖,灿烂。她带给我们的,是精神的勉励和心灵的净化。青山未老,松香久住,和风霁月,一路芬芳。
校友之光
致敬英雄
离退休活动
教育如同一场温暖的修行,
教育者则似薪火接续的递棒人。
优秀的教师能引领学生奋发成才,
更能树立一所学校的教育新风。
附中三尺讲台,纵横古今中外,
两袖清风,播撒礼义廉耻,
以心灵启迪心灵,以智慧升华智慧。
正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附中教师,
成就了百年附中大家风范。
向英雄的校友致敬,
向老教师们致敬,
愿青山不老,松香永驻!
来源:校团委 校友会 校工会
文案:戴宜珊 一派新闻社
指导老师:李香斌 李 钊
编辑:苏晓玲
审核:陈迪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