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12日,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115周年纪念日。校长谢永红特此撰文,全面回顾了学校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光辉历程。全文如下:
——百年名校湖南师大附中改革创新之路
谢永红
自1905年惟一学堂创办以来,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(以下简称附中)走过了115个春秋。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,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发展共成长,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。无论时代怎样风云变幻,一代代附中人总是凭着“万折必东不回头”的决心和“赴百仞之谷而不惧”的勇气,一次次挺立时代潮头、引领时代风向,书写了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。
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、内忧外患,深陷被蚕食鲸吞、瓜分豆剖的危险境地。为了唤醒沉睡中的人们,一批有识之士发出了“救亡图存,保种存国”的呐喊,提出了“废科举,兴学校”的主张。曾跟随湘军亲历中日甲午战争惨败的禹之谟,在长沙创办了惟一学堂。在为陈天华等烈士公葬岳麓山时,身为中国同盟会湖南分会首任会长的禹之谟,发动长沙学生万余人参与公葬,并身先士卒,率领惟一学堂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列。在惟一学堂创办的第二年,他被清廷逮捕入狱,受尽酷刑,宁死不屈。1907年,禹之谟被清廷杀害,就义前高呼:“我为救中国而死,救四万万人而死!”胸怀祖国、心系苍生,这种从建校伊始就携带而来的革命基因,代代传承、生生不息,将一代又一代附中人紧密连接在一起,成为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团结进取、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惟一学堂后曾改名湖南私立广益中学。“湖南私立学校开办最早且成绩优秀者,以广益……为最”(见1916年8月16日湖南《大公报》),学校办学早期,尽管筚路蓝缕、举步维艰,但仍然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可。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学校就开设修身课,严格学生操行考查,规定操行不及格者一概不准参加毕业考试;开设体育课,组建篮球、排球、网球、田径、武术代表队,其中篮球队更是勇夺省运会冠军;成立学生自治会,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;学生活动内容丰富,每期举办论文、时事、珠算、写字和中外文演讲竞赛……种种办学举措,切合当代教育德育为先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,培养出李立三、柳直荀、欧阳予倩和朱镕基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。同时,奠定了学校绵延至今的优良育人传统,为日后积极探索素质教育、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1999年,教育部发起组织以高中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“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”项目,附中被确定为首批项目建设校。次年,附中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“湖南省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学校”。自此,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。在“以人为本,承认差异,发展个性,着眼未来”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,学校构建起“两性(基础性、拓展性)四型(提高型、兴趣型、实践型、研究型)”全新课程体系,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,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、主动发展、走向社会、对接未来。卓有成效的高中课程改革为学校在新世纪赢得了“教改先锋”的美誉,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“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学校”。2012年,时任校长常力源因此被评为“全国名校长”;2013年,校长谢永红获得全国“教育改革卓越校长”荣誉称号。
2012年,省教育厅决定在长沙市一中、湖南师大附中开展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试点工作,并向全省印发《长沙市一中、湖南师大附中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方案》。附中以此为契机,趁势而上,选择从制度建设入手,多次修订学校管理要务,切实保障依法治校、民主治校、学术治校。同时,着力建设以开齐开足国家课程、科学设置拓展课程、积极构建自主课堂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,用心构建以教师校本研修、校际合作培训、成果孵化与推广为重要抓手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,不断完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保障体系、个性发展支持体系、心理教育辅导体系、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四位一体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。在短短的六年里,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,课题《湖南师大附中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》先后荣获湖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、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。
回首附中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,顺应时代、不忘初心、勇于担当、主动变革是学校永葆青春的生命密码,是学校一天天发展壮大、一步步走向辉煌的不二法门。“弄潮儿向涛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”,只要持续具备识潮的眼光,拥有弄潮的胆量和智慧,附中定能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跨越式发展。